9月6日五家户中心学校开展了科学实验学科集体备课活动,本次活动由科学教师李志文主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声音》孙建国老师,教务处刘秀丽副主任参加此次备课活动。
《各种各样的声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本课是该单元的总起,共安排了2个活动。教材首先让学生回顾或静听声音,引导学生从“多样、发声(产生)、传播、接收、有用、控制”等方面聚焦与声音相关的问题,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受,让学生体验声音的多样性,了解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有大有小,声音也是人、动物交流信息的重要载体,声音可以影响人们的情绪,需要根据人的需求进行控制,察觉不同的声音可以用耳朵来感知和区分。再选用乐器为发声装置,让不同的乐器和同一乐器发出不相同的声音,组织学生开展“辨听声音”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不同,初步建构音量、音调的概念,在充分感知声音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想研究的声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梳理出合适研究的问题,完成对问题的聚焦与整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
(2) 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辨听声音的有关活动,简单区分声音的
大小、高低,提出与声音有关的问题,并完成可研究问题的聚焦与整理。
(3) 科学态度
能认真地感知声音,察觉声音对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声音秘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声音的多样性,初步建立“音量”、“音调”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音量”、“音调”。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锣和鼓、电子琴、葫芦丝、竖笛等乐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倾听周围的声音
师:孩子们,请大家保持安静,闭上眼睛仔细听听周围有哪些声音?你有什么感受?
生听周围声音
生交流汇报,师相机点拨。
师:你听到了哪些声音?
生1:读书的声音。师追问:你有什么感受?
生1:很有朝气、让我很享受。师相机板书:发生者:学生感受:享受、有朝气。
生2:公交车行驶的声音、有点吵。师相机板书:公交车吵
生3:小鸟的声音,好听。师相机板书:小鸟好听
……
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的?
师生讨论小结:有的高、有的低、有的悦耳有的让人烦躁,但是它们都是物体发出后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听到的。
2.猜一猜
师:接下来,咱们玩个游戏:猜一猜。仔细听,猜猜声音是谁发出的并说说你的理由。
师播放声音,生猜测发声物体并阐述理由。
师小结:大自然的声音丰富多彩,有的让人心旷神怡,有的令人心烦意乱,声音世界奥妙无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新课讲授
过渡语: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声音有大有小、有强有弱,那声音的大小和强弱究竟有什么不同?咱们一起来探究!
1. 辨听乐器声音的强弱和高低
师:瞧,老师带来了什么?
生:大小不同的鼓和锣,电子琴、双响管。
师:接下来,我将邀请同学来让它们发出声音,其它同学保持安静,仔细倾听!
生1:多次敲击大小不同的鼓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发出的声音大小不同。
生2:敲击大小不同的锣。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师:鼓声和锣声有什么不同?
生:声音高低不同。
生3:敲击双响管。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生4:弹奏电子琴。师引导学生交流发现。
2. 记录观察结果。
生将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师引导学生概括提炼概念: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我们把声音的强弱教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师相机板书)
3. 学生尝试让同一乐器、同一琴弦(吉他)发出大小和高低不同的声音。
生进行尝试并仔细观察和体验。
师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同一物体会发出大小不同或高低不同的声音?
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师小结。声音大小强弱与物体之间的关联。
4. 提出问题
师:我们感知了很多的声音,仔细辨听了很多高低大小不同的声音。关于声音你想研究哪些问题?请将你想研究的问题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5. 整理问题
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整理问题。(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判断是否为科学问题再判断该问题是否适合我们展开研究。)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进一步观察、感知和了解了声音有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并通过学习知道了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强弱叫“音调”,同时我们还梳理出了关于声音大家想继续探究的问题,下节课我们走进大家提出的问题“声音的产生”!
板书设计:
各种各样的声音
声音的强弱 音量
声音的高低 音调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