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科学实验教学更加优质开展,五家户中心学校于2022年6月15日看展科学实验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教务处主持,孙建国教师主讲五年级科学《地球的运动》。
本次活动教学基本理念 1、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初一的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本节课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学的思想。通过活动、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2、 采用讨论比较方法展开“活动” 考虑到学生以前学过一些有关地球运动的知识。采用比较法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了解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的异同点,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以及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3、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教师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搜集一些关于地球运动的资料,对教材中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加以补充、说明。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感受下列现象 日出日落 日出自东、日落自西 日出日落产生的现象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是天转还是地转”
学生阅读后提问: ①、生活中我们感到是天转还是地转?
⑵、哥白尼的“日心说”其主要观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地球运动的一些知识,首先学习地球运动的一种形式——自转。
演示一: 教师展出地球仪,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板书:1、自转运动的规律 ①概念 绕地轴旋转 ②方向 自西向东 ③周期 一天(大约24小时) (承转)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二: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板书:2、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学生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小结:板书3、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产生昼夜交替 ②产生地方时差
评论
还能输入140字
用户评论
经过核实,本空间由于存在敏感词或非法违规信息或不安全代码或被其他用户举报,
已被管理员(或客服)锁定。
本空间现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解锁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锁定人处理。
当前机构空间已被管理员(或客服)封锁。
目前机构空间无法正常访问,也无法进行任何操作。
如需重新开放,请联系当地教育技术部门,由当地教育技术部门联系管理员(或客服)处理。